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00 点击次数:196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►
本文1917字 阅读4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老张今年刚退休,原本想着能在家好好歇歇,养养花、遛遛狗,结果没过几个月,烦心事就来了。
一开始是手指头有点发麻,像是刚压了一会儿没恢复的那种感觉。他没太在意,觉得可能是背了水桶扭到了脖子,歇歇就好。
可接下来,麻木越来越频繁,连小腿也开始有点发胀,晚上睡觉时还会觉得脚底像踩着棉花,轻飘飘的。去医院检查,医生说不是颈椎问题,也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,而是“经络阻滞引起的肢体麻木”。
听完老张一脸茫然:“经络不通也会手脚麻?”医生点头:“当然会,而且还很常见。”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经络不通,为什么手脚会发麻?在现代医学里,肢体麻木常见于神经受压、血液循环不畅、慢性炎症等情况,而在中医体系中,经络系统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“高速公路”。一旦这条路“堵车”,结果就是气血无法濡养四肢,从而出现麻木、胀痛、沉重感等表现。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《中医临床诊疗指南》指出,经络不通是导致肢体麻木、关节不利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,与风寒湿邪、气血亏虚息息相关。
如果把身体比作城市,经络就是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,气血就是运输物资的车队。一旦道路瘀堵,运输中断,最先“饿着”的,就是四肢末梢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出现“经络不通”?不少人觉得麻木是小问题,其实这恰恰反映了身体的“亚健康状态”。
第一,久坐少动。不少上班族每天坐十小时以上,长时间固定姿势,导致局部肌肉紧张、血流减慢,经络逐渐堵塞。
第二,湿气重。中医讲“湿邪重则经络闭塞”。尤其南方多雨地区,湿气容易侵体,阻滞气血运行,久而久之麻木、乏力、沉重感就来了。
第三,气血不足。老年人或术后体虚者,气血生化不足,驱邪乏力,也容易让“麻木”这类虚症缠上身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据《中华内科杂志》一项调研显示,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8.2%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症状,其中超过六成与经络不畅有关。
经络不通怎么办?中医推荐“两味药”,简单煮水,麻木减轻老张的医生是一位擅长中风后肢体康复的老中医,听他讲完症状,开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子:川芎+羌活,每天煮水代茶饮。
“就这两味?”“足够了。”
川芎、羌活,一活血,一祛风,都是中医里“通经络”的经典药材。别看方子简单,组合起来却有讲究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川芎:活血行气,直达末梢
川芎被称为“血中气药”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上行头目,下通血海”,对于气滞血瘀、经络不通的麻木感,有很好的改善作用。
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,川芎含有川芎嗪等活性成分,可扩张外周血管、改善微循环、抑制血小板聚集,有助于缓解肢体麻木、头晕等症状。
羌活:祛风胜湿,通痹止痛
羌活则是“祛风湿药”中的佼佼者,善走太阳经,对上半身麻木、肩颈不适尤为有效。《中药志》里提到:“羌活,走而不守,通而不滞”,意指它能迅速疏通阻滞经络,驱除体内湿气。
特别适合那些湿气重、怕冷、易困乏的人群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怎么煮?用量有讲究医生建议的煎法是这样的:
川芎10克
羌活10克
清水500毫升,煮沸后小火煮20分钟,滤渣代茶饮,每日一剂,连服7天。
注意:孕妇、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,服用期间若有不适应立即停用。
这两味药药性偏温,适合体寒、怕风、麻木明显的人群,但若是“热邪”体质(如口苦、舌红、便干),就不宜随意服用,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只靠喝药水,能不能根治经络不通?不能。中药可以帮助调理体质、疏通经络,但要想真正解除麻木,还要把生活方式一起调整过来。
第一,动起来。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八段锦、太极)有助于气血流通,避免经络堵塞。
第二,泡脚热敷。热水泡脚加艾叶、生姜等药材,能温通经络、祛湿散寒。特别是晚上泡脚配合按摩足三里、阳陵泉等穴位,效果更佳。
第三,避免寒湿侵袭。少吹空调,注意腿脚保暖,尤其雨天或湿地不要久待,防止湿邪入体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第四,控制基础疾病。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加重经络阻滞的“隐形杀手”,务必按时服药、规律监测。
经络畅通,麻木自然消老张照着医生的建议,喝了两周的川芎羌活水,又坚持每天散步、泡脚,不到一个月,原本发麻的手指居然恢复了正常触感,连走路时的小腿沉重感也减轻了不少。
“原来身体里的路通了,人才舒服啊。”他说。
确实如此,经络畅通,气血才能顺畅流动,麻木等症状也会随之改善。别等到身体发出“警报”才后悔,日常调养、早发现早干预,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参考资料:
[1] 中华中医药学会. 《中医临床诊疗指南》. 2020版[2] 国家卫健委.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(第三版)》[3] 中国中药协会.《常用中药材功能与现代研究》[4] 《中华内科杂志》2022年第61卷第2期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上一篇:“手把手”教您查询医院是否开通“异地就医直接结算”服务
下一篇:没有了